【共同社11月10日電】日本千葉大學等組成的國際團隊在9日出版的英國《自然》雜誌上發表成果稱,成功捕捉到距離地球115億光年的恆星生命週期結束時出現“超新星爆發”後不久的情景。據悉,爆發的是一顆半徑約為太陽500倍、溫度較低的巨大恆星。 至今為止弄清爆發星球性質的只有距地球數億光年的超新星爆發,該團隊稱此次大幅刷新了紀錄。 超新星爆發使在恆星中合成的碳和氧等元素散佈到太空,帶動新星的形成及星系進化。但何種大小和質量的恆星會發生怎樣的爆發,這些詳情並不清楚。 該團隊從哈勃太空望遠鏡2010年12月觀測到的42億光年外的星系團圖像中發現了超新星爆發,根據周圍星系的信息等分析出其距離地球115億光年。圖像捕捉到了爆發產生的3種光,根據其亮度和顏色變化得出結論,分別為爆炸6小時後、2天後和8天後。該團隊分析稱,遙遠天體發出的光在抵達地球途中,受星系引力導致扭曲的“引力透鏡”現象的影響而同時到達。 據悉受爆發的影響,恆星急劇膨脹因而變亮,另一方面膨脹導致溫度下降,因此顏色變紅。 千葉大學天文物理學教授大栗真宗表示:“用同一方法觀測遙遠的宇宙,可以調查廣泛年代的天體形成史。”(完)